在台灣20到30年代的農業社會,凡遇稻穀成熟的季節家家戶戶安排收割日期,主事的主人便會在早晚兩次的休息時間準備各種點心,米苔目 (又稱米篩目)
是當時最普遍食用的傳統米食,是一種客家粉條,製作方法是先將米漿蒸成凝塊,再以數十小孔洞鐵器,透過擠壓凝塊形成長圓短棒狀米條。米苔目好消化老少咸宜,乾、湯、炒為傳統吃法,米苔目加糖水、加冰塊或挫冰,在炎熱的夏季更是爽口的冰品。(照片:古早味剉冰
/ 冰米苔目)
閱讀全文:
PIXNET:https://stephenchencyk.pixnet.net/blog/post/168321799
UDN:https://blog.udn.com/stephenchencyk/181378590
留言
張貼留言